文章转自:整点电影
你看过桌面电影吗?
这种片子,没有复杂的场景调度。
【资料图】
所有故事和人物,都围绕一张电脑屏幕展开。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好莱坞已经试水很久了。
不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开辟出全新的电影类型。
桌面电影,经常用来适配电子惊悚片。
想想生活中,人手不离的手机、电脑,以及街边随处可见的摄像头。
这些电子设备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隐秘暴露在阳光下。
像大受欢迎的《解除好友》,就是以网络隐私切入,拍出了细思极恐的电子入侵感。
今年,好莱坞桌面电影全面升级,
镜头不止局限在电脑屏幕上,还时不时从电脑跳到手机,再跳转到摄像头监控。
什么实况照片、电子表、邮箱都一起参与叙事。
观影过程,就像玩游戏一样,有种通关打怪的沉浸感。
这部影片叫做——
《网络迷踪 2》
影片是 2018 爆款《网络谜踪》的续集。
前作曾刷新了桌面电影的数据记录。
80 多万美元的成本,换来 7000 多万美元的票房。
豆瓣 50 万人打分 8.5,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5 年后,续集腾空出世。
烂番茄新鲜度 88%,观众好评 90%。
豆瓣 4 万人打分 8.0。
同样讲了一个悬疑感十足的数字故事。
它讲了这么一个事。
女主角朱恩,是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姑娘。
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世,由母亲一手把她带大。
转眼间,朱恩已经是个 18 岁的姑娘了。
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母亲家长里短的唠叨,很是反感。
尤其在母亲找了新男友的情况下。
她恨不得离俩人远点,好让耳根子清净点。
某天,母亲突然告诉她,自己要跟男友去西班牙玩一周。
这可给朱恩乐坏了。
天天开 party、喝酒、唱歌、跳舞,玩得很是尽兴。
一周过去,朱恩在宿醉中醒来,准备去机场接母上大人。
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母亲身影。朱恩实在等得不耐烦,就给母亲入住的酒店打电话询问。
奇怪的是,酒店说俩人行李还在酒店呢,人却不见了,他们也联系不上。
听完这番话,朱恩心急如焚、坐立不安,别再出什么事。
朱恩第一反应,就是联系大人。
母亲的朋友,让她联系当地大使馆。
填了一堆表之后,告诉她要等待。
心急的朱恩,等不了了,决定自己上手搜索找人。
接下来,影片进入青少女电子推理模式。
她一边找当地的跑腿公司,花钱找人去酒店,调监控录像。
另一边又登录了母亲男友的谷歌账号,查看俩人曾经去过的地方。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母亲男友的邮箱里,竟然有好多,跟其他女性的暧昧信息。
在这些暧昧对象的口中,他换了好几个名字。
一会叫 A,一会叫 B,一会叫 C,怎么看怎么像个骗子。
果不其然,朱恩用其中一个假名搜索了下。
查出母亲男友,曾经欺诈女性钱财坐牢的新闻。
原来这是个杀猪盘老手了。
更惊悚的还在后头。
朱恩找到一个,可以查看街道摄像头的网站。
在这个网站里,她看到母亲被当街绑架的录像。
难道这是母亲男友精心策划的骗局?
为了骗钱,大费周折在异国他乡演了出戏?
就在朱恩好奇,为啥没人联系自己,要赎金的时候。
反转出现了。
母亲男友被警方发现,并当场击毙,但母亲依然下落不明。
整件事的风向,变得更加不明朗不清晰。
这并不像杀猪盘啊!
又一重反转出现。
母亲的好朋友,突然意外死亡。
线索指向了自己的生父,他似乎并没有去世。
那他现在在哪里?为啥不跟女儿见面?
他跟母亲的失踪,又有什么关联?
原来,在这背后,还藏着一个出人意料的阴谋。
影片就在这多重反转的剧情中推进,不到最后一秒完全猜不到结局。
影片不仅故事足够烧脑,拍摄形式也很有意思。
前半部分的画面,基本固定在电脑屏幕上。
展现女主是如何通过邮箱、地图、网站、社交软件,来寻找线索、顺藤摸瓜的过程。
从中段开始,画面反复在电脑和手机之间跳跃。
镜头从固定机位,演变成移动机位。
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观众的视点,从而外化女主角的情绪张力。
与《网络谜踪 1》相比,这部续集的拍摄形式更丰富。
除了常见的电脑屏幕之外,实况照片、电子表、在线翻译、同城跑腿、线上直播等都一起加入叙事。
可以说是脑洞大开,每一秒都意想不到。
更绝的是,导演竟然用语音电话的波形改变和人声的高低反差,来塑造惊悚氛围。
同理,主角用鼠标点击网页的速度,以及在不同窗口之间来回切换的频率,强化了影片的悬疑节奏。
除此之外,影片还切中了与年轻人息息相关的议题——
电子恐惧。
比如,当朱恩母亲失踪的事情,被媒体报道之后,网友展开了一系列猜测。
舆论风向,从开始的同情,演变为群体阴谋论,正好映射了现实网络中的二极管乱象。
这说明互联网时代,网友更想吃瓜、借势发泄情绪,对真相并没有那么关注。
网友最能吆喝的时候,往往是真相揭晓前。
等他们发现真相与设想相差甚远之后,就像没事人一样,根本不会为自己的发言负责。
讽刺的是,互联网给予了朱恩母亲巨大的热度,但最后只有朱恩自己在坚持寻找母亲。
所以,影片最后是想提醒观众。
互联网时代,电子设备提供了生活便利,同时也模糊了真假界限。
网络上的完美人设,有可能与真实身份,大相径庭。
网络上的舆论风向,有可能与真实情况,截然相反。
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时代,
怎么判定,何为真何为假?
如何避免,真相被稀释?
是每个年轻人,都要好好思考的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