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医药具有多元资源属性、丰富价值形态和全面社会功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逻辑统一、价值同构、目标相契、路径互通。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留住根,持续激发文化自觉。“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种一以贯之的延续和发展成就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色和厚重深邃的内涵,同时它也要求文明的继承者必须始终为留住文化之根而树立思想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中医药具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中医药发展也曾出现存废之争,几近衰亡。对中医药的否定,也是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丧失文化自信的体现,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漠视和破坏。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及时扭转了中医药的发展困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传承发展创造了可能、开辟了空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体现。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放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审视,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谋划部署,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南京中医药大学不断加强对中医药典籍的梳理、考证和修编,持续推进盛世修典。由学校总负责的划时代巨著《中华本草》集中华民族两千年药物学知识之大成,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收载药物品种最多、检索功能最全的药物学巨著;学校编写的《中药大辞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大型中药学工具书,系统总结了中医传统用药经验,填补了我国现代中药大型工具书的空白,“《中药大辞典》原稿”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江苏高校首次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项目。在没有电脑和网络的年代,老一辈中医药人秉承“条条追根、字字落实”的原则,用一张张手抄卡片、一份份手写稿纸,汇成了千余万字的鸿篇巨著,以坚定的意志和无悔的付出彰显了我们对延续千年中医文脉矢志不渝的信念和追求。
铸牢魂,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其璀璨的光华正是来源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不断发展的创新性。铸牢中华文明之魂,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丰富、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路径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一宏大的历史命题中,中医药提供了一个可行、可及、可感的具体支点。历史地考察活态传承的中医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科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智慧的中医药,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在任何一种具体的中国古代文明技艺中,只有中医药在基本观念、实质内容、思路方法、表述方式等方面能够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华文明的基因;只有中医药在凝聚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健康养生理念、防病治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能够全面、系统、完整地展现中国古代科学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矛盾分析法,更加凸显了与马克思主义有效结合并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医以载道、道以医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中医药理论,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为治国理政新论断新理念,赋予其时代新蕴,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生动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本,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凝聚神,充分彰显文化自强。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善于坚持、应用和发展自身文明的民族。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断推动这一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模式,将有力推动人类医学事业发展,形成中华民族对人类健康文明新的贡献。南京中医药大学不断探索完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自主培养的模式和体系,在全国率先开设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3个中医药主干学科支撑的本博连读9年制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大师潜质、国际视野、学贯中西的未来战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不断擦亮新时代“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品牌。学校积极开展中医药境外教育、医疗、文化、贸易等活动,大力组织和参与以中医药为媒介的国际交流合作,以不断讲好中医药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学校拥有的世卫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孔子学院等高水平平台建设成效卓著。立足一流的人才培养和在国际舞台的积极展示,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聚焦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为中华文明的赓续、繁荣与发展作出中医药贡献。
(程纯,作者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新华日报
关键词: